close

以下是一篇從自己的舊blog中某次對作品的評論

及後也令我想跑去畫賣火柴女孩的原創本的原因之一。

 

《糖果子彈》原是一部有關虐兒、少年在成長期的無助和家長的偏執的輕小說,獲得日本文學賞殊榮,作者是櫻庭一樹,當代日本文壇有著相當地位。在文字功力和情節描寫上都有極高評價。與其說是輕少說,不如說他根本是正規文學小說。本人比較喜歡漫畫版,就用漫畫版來出發吧!

當中意義是很嚴肅的社會問題,不含說教,而是用角色彼此牽引的關係引導讀者思考。即使讀者無心關注那些好像跟自己無關的事,仍然可以讀到一個動人的故事,看後不住地悲嘆,為故事人物而感慨。嘛...這就是賣點吧。


兩位主角:
主角一: 山田渚的目的是收集「實彈」,即是實際而必要的東西。是種能打破生活現況的事物顯然具備務實的性格
主角二: 海野藻屑是發射「糖果子彈」(假想的子彈、射進身體就會融化。不留痕跡。),自稱自己是人魚的少女。喜愛說謊。有著類似『斯德哥爾摩症候群』(被害者對犯人產生同情及忠誠心、信任感,到最後不管如何,反而支持與包庇犯人),被自己的親生父親虐待卻仍然愛著父親的女孩。

結構方面:
首先值得一讚的是在於其層層包裹的設定與架構,一個接一個有更深層的意義,當中加入明顯的句子做引線,並用一個自然的前後呼應讓這故事達至完整,貫穿全文,完整度極高。

一開始去尋找海野的小渚,形容海野是「無法果腹的糖果」,意味著小渚對於海野的謊言的重視,故事中那些「糖果子彈」其實就是海野對小渚的關心及其赤子心。

海野時常在說謊言,但話語都是一直帶有理性的,從她的話和事件,都能反映她本來是個理性的孩子,心理方面可為比小渚更為成熟。
然而不停受虐的她,變得心理上產生認知錯誤,於是由一開始對小渚出口「你去死」認知為愛的表現,被父虐待也覺得是父愛,這令讀者一開始感覺她是個瘋女。不過這點才是令在下嘆服,因為透過一半理性一半被迫瘋的她,才能烘托出她被污染的可悲,而且是心靈上最為主要,無法掙脫的無奈。

「愛真是讓人絕望」,這是全文主旨,那種愛分別是:
小渚對一直坐在旁邊的少年的單戀,海野對父親期望的愛。
小渚在海野和少年的事件中,少年和海野的交流,令到小渚討厭這種情況,即是妒忌。少年接受海野的「愛」,事件結束,小渚的愛情也隨之結束。
海野一直被虐,陷入斯德哥爾摩症,理性和心靈一直構成掙扎,對心靈上生病的自己作出諷刺。

「每個小孩都是士兵 而這個世界是場生存遊戲」
文中最明顯的一句,卻有串連海野的發展,令讀者抱有期待去看一個如此不幸的孩子會如何成長,如何在這殘酷現實中,掙脫出並成為成人,而成人在故事中意義在於有能力靠自己改善生活,保護想保護的東西。

「糖果子彈無法擊破現實」
最終海野被父所殺,不能成為成人,出自小渚口中,表面是她經過了事件之後,她仍然選擇了長大,然後就變成了跟曾經與之對抗的大人站在同一陣線,最後也要脫胎換骨,成為能和現實對抗和行走的成人。事件(殘酷的現實)跨過了,就搖身一變跟過去的自己說再見;跨不過的,就只等著被整個世界給拋棄。
其實當中也包含著對海野的道謝,要不跟她一起成為過朋友,了解更不幸的現實,遇上悲嘆無助的經歷,她便將會對自己追求「實彈」的信心有所動搖。
而海野事件,正好加強了小渚的成長,同時更為海野被殘酷現實摧殘純真心靈作出控訴!

看過之後,總有著悲嘆和拍案叫絕的感覺,你不會覺得可惜,因為你已是那些幸福的人了……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夜の輪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